德商精英|朱淑平:因材施教 以科技赋能教育 助力万千学子插翅高飞

2020-12-22
新闻来源: 北京常德企业商会
查看次数:1806
 朱淑平觉得,学习是一个人终身需要去做的事情,一个人的先天资质和出生环境无法选择,但是,后天的勤奋和平台工具的运用,却可以最大程度地延展潜能的激发与发展的空间,全力以赴助力万千学子改变命运,正是她致力于教育信息化的初衷。


北京常德企业商会副秘书长朱淑平来自澧县,从涉世之初始,多年在金融行业工作,曾目睹过资本在互联网等领域的纵横捭阖。后来机缘巧合,进入了教育图书出版行业。直到某天,她倏忽发现,在中国,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,区域发展的不平衡,竟是如此的惊心动魄。多少禀赋优异、悟性极高的学子,因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及区域发展环境的落后,失去了实现理想的机会。因此,曾经有一段时间,她一直在思索如何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路径,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,都能接受优质教育,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
于是,朱淑平进入了教育信息化行业,开启科技赋能教育,造福万千学子的历程。



01


借力现代信息技术  实现因材施教理念


课堂,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。智慧课堂和智慧考试产品应用于课堂,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重点,也是朱淑平及其北京教科云台科技有限公司团队的业务重点。


2500年前,孔子提出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,一位老师在课堂上,要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,这种一锅烩的教学模式,无法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,只能凭经验教学,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。


鉴于此状况,朱淑平及其团队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实践中。借助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,智慧课堂和智慧考试产品,可全过程实时采集学生的动态数据,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和大数据比对,对每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实时进行精准分析和个性化推题,扫清知识盲点和知识死角,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,大大减轻师生教与学的负担,显著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效果。通过教育信息化产品的使用,可实现个性化教学,将传统课堂变革为智慧课堂。


随着工作的扎实开展,一个个精彩的应用案例次第呈现。华东高考大省某市郊区高中,2017级高一年级开始智慧课堂试点,2020年,试点班的高考成绩单令人艳羡,全班53人,1人全市第一列全省前十,2人列全省前五十,3人列全省前一百,裸分达清北线7人,600分以上45人。校领导称,因为智慧课堂的应用,这个成绩“既是意料之外,更是情理之中。”   


华东高考大省另一市某普通高中,2017级高一年级全面使用智慧考试产品(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)——个性化错题本,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,一本提升率名列全市第一。三年下来,校长悟透了产品的好处,经常在不同场合给我们做广告,称这个产品是提分法宝,可大大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率。校长还表示,使用这个产品后,学生刷题时,只刷不会的题,并可有效建立错题档案,实时扫描知识盲点,大大提升学习效率。

在深入学校助力教育的过程中,朱淑平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也逐渐深入。在她看来,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也就是业内所说的智慧教育。还可以这样理解,在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,除了盖房子、修路和水电气等基本建设外,无论是管理方面的,还是教育教学方面的,所有的设备设施器材、软件硬件、系统平台,都大致可以归入教育信息化的范畴,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。

02


校长观念的转变 是改变学子命运的关键


在智慧教育产品的推广中,项目能否落地,落地后能否得到很好的应用,最关键的因素是校长。

如果校长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,迟早要做,早做主动,迟做被动,迟做不如早做,那么,对校长来说,做不做已不是问题,问题是找谁做,怎么做。

怀揣一颗造福学子的拳拳之心,朱淑平觉得,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,更多的是情怀,虽然自己不是老师,但是,内心中的师道尊严、桃李情怀很浓烈;虽然寒门贵子的时代已经不再,但借助于科技手段,使学习变得快乐且高效,也是完全可能的;在项目实施过程中,校长尽力调动校内各方资源,全力支持和督促项目的开展,产品的常态化深入应用得到保障,减负增效的应用效果就会持续显现。这种情况下,皆大欢喜的多赢局面必然呈现。


当然,对待新生事物,能认识到其内在优势并先人一步接受的,历来只是少数人,大多数人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来认识和接受它。对教育信息化这个新生事物而言,就校长这个群体,亦然。

和校长们交流时,朱淑平经常说,一个学校,如果没有升学率,不客气地说,谈什么都是瞎扯,老百姓把孩子交给学校,其实只有一个愿望,帮孩子考一个好高中、好大学,给孩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。智慧教育产品的使用,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成绩,大幅提高优质高中、重点本科升学率和清北率,造福一方百姓。就社会效益维度而言,这种产品的使用,关乎千百个家庭命运的改变,是千百个家庭的福祉所在,意义已远超其商业价值。


当前,中国教育有一个突出问题,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,导致教育不公平。城乡学校之间,优质校和普通校之间,在硬件设施、师资力量、生源质量、资源投入上的差距日益扩大,形成强者愈强、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。其实,教育信息化的初衷之一,正是缩小这个差距。问题是,别的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用了这些产品,办学成绩提高了,而你没有使用,成绩还在原地踏步,实际上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。谈及这个现象,引发不少校长感触,他们往往会进一步去思考,是不是也该行动了。


03


教育从来不是风口  又一直在风口上


在朱淑平看来,教育不应该是风口行业,更不应该是暴利领域,因为它需要一颗分享资源、奉献价值的初心。然而,从某种程度上说,教育又一直在风口上,任何一个时代,人才的培养都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,其中教育又承担着尤为重要的使命。

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核心,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2018年4月,教育部印发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计划》,提出在2022年实现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、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、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的目标。这个文件,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普及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迫切程度。文件中提及的教学应用和学习应用,也正是朱淑平团队的业务重点。


朱淑平介绍,智慧教育的范围很广,除了智慧课堂和智慧考试产品,常见的业务还有智慧校园、英语听力口语测试与教学系统、STEAM教室、高清录播教室、智慧班牌、校园网络系统、校园广播(电视)系统、校园安监系统、专业教室、专业实训室、数字化图书馆等等。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业务类型,这些年来她的团队均有所涉及。

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滚滚潮流,教育信息化的上下游产业链正在蓬勃发展,智慧教育的生态系统也正在茁壮成长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,教育教学已打破时空的限制,偏远地区的孩子,可以和名校的学生一起听特级教师的讲课;普通学校的教师,也可以享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。与此同时,传统的教学模式,也正经历着颠覆性变革。

未来已来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,大数据资源日积月累,物联网联通一切设备,云计算深入教育实践,朱淑平憧憬的智慧教育理想蓝图正在实现,值得期待。